蒲城县椿林镇护难村村南的麦田里麦苗长势喜人,微风吹拂、摇曳生姿,成为春日里美丽的风景。田边,在机械的辅助下,工人正在新修的生产路旁栽植农田防护林带。
“从规划到施工,项目建设的每个重要节点咱都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好后确实解决了许多问题,大家都很高兴。要不是高标农田项目,这条生产路什么时候能硬化、原来的土渠什么时候能改造还真不好说。”
作为蒲城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村,护难村共衬砌渠道5008米,硬化道路15060米,项目覆盖面积6800亩。记者采访时看到,田间的水泥机耕路把以前不太规整的农田围成了大片方田;纵横交错的水泥灌溉渠在田块间延伸,玻璃钢出水口上新装的钢制闸门一字排开,让群众灌溉更方便……
村民李峰的40亩麦田恰好都在高标农田项目区,前些天春灌,他切实体验了一把项目实施带来的便利。“把自家地头的水闸轻轻一提,水就哗哗地流到地里了。地都是平整过的,水流起来又快又匀,再也不用满地跑着堵水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硬化生产路、整修渠道外,蒲城县农业农村局本着节约用水的原则,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建设玻璃钢井房设施,在机井和田地间埋设暗管1100米,地头留有玻璃钢出水口,同时配备卷盘式喷灌机6台。若遇持续干旱天气,就可以启动移动式喷灌车,及时给庄稼“解渴”。

“我村农田水利条件本就不错,可以实现渠井双灌溉,只要灌溉及时,小麦亩均产量在1300——1400斤,玉米则1500——1600斤。”谈及该村农业发展情况,井德友语气中不无自豪。他说这次高标准农田项目对村上粮食种植简直是如虎添翼。“现在路硬化了,机械化程度更高了,村民劳动力投入大幅降低。再加上灌溉更及时更便利,粮食稳产高产有保障,群众种粮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井德友望着长势好的大片麦田,眼睛里都是光。
在2022年土地延包试点的基础上,椿林镇保南洼村的二组、三组、五组实施了“一户一田”改革,帮助群众把分散的土地整合成一块地,解决了土地零碎化问题,更便于机械耕作。当年11月,县农业农村局又开始在保南洼村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衬砌渠道3336米,硬化道路2935米,埋设暗管4230米,建设玻璃钢井房15座,栽植农田防护林苗木337株……这是该村土路土渠土木结构井房的一次变形记,通过项目实施解决了2300亩土地的机械化耕种和及时灌溉问题。
今年二月份春灌,保南洼村群众感受到新设施带来的便利和实惠。4月12日,正在新修的井房查看设备运行情况的村民秦西元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前土渠容易渗水再加上跑冒滴漏,水耗大,浇地用时长。渠道整修硬化后,浇十亩地由原来的至少七八个小时缩减到五六小时,人工由原来的看井巡渠顾地至少三个人减少到一个人。按每人一天150元工钱算,浇地整体成本至少节约三分之一,节省下了的时间还可以去附近打零工补贴家用。“实施高标农田项目,方便了群众,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确保了粮食安全……这是个一好百好的大实事。”
高标准农田项目并不仅仅是完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据杨增峰介绍,蒲城县农业农村局还积极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应用广小麦吨半田集成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配方施肥、小麦宽幅沟播技术等,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样板,引导群众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十二五”以来,蒲城县就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粮食安全的基础工程,累计在中南部有骨干水利工程、地表水充足、水源有保障的区域建成集中连片、配套完善、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52.9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量的34%。2022年度,该县又在紫荆街道办、椿林镇及孙镇33个行政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规模10万亩。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使耕地地力提升0.5至1个等级。